学术交流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12-05   浏览次数:0

11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兰州物化所王爱勤研究员、兰州大学张海霞教授、李慧慧博士应邀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

王爱勤研究员通过简练的语言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凹凸棒石的具体涵义及应用现状,重点描述了在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和各种改性方法对凹凸棒石微结构及其理化性能的影响,详细讲解了凹凸棒石在作为纳米材料、杂化颜料、三维网络水凝胶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最后,王爱勤研究员对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广阔的未来应用前景做了分析与总结。

张海霞教授就非阳离子探针的合成与应用问题与在座师生做了交流,从多个方面向大家简要讲述了非阳离子探针的界定范围,介绍了非阳离子探针合成知识,并通过多组案例进一步向大家展示合成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应用于巯基、氯离子、氟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极大地促进了科研进程。在此基础上,张海霞教授还通过实例说明了探针对于日常样品的分析,生物成像分析的重要应用价值。最后,张海霞教授向在座师生分享了对非阳离子探针的展望。

李慧慧博士对基于苯硼酸的吸附材料和荧光探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苯硼酸功能化材料概念,制备方法及该材料对核苷的选择性富集的重要作用。李慧慧博士对如何以苯硼酸为响应基团制成荧光探针及荧光探针在生产和科研过程的重要应用做了详细的讲解,通过五个方面具体讲解了荧光探针在果糖、葡萄糖、酪氨酸酶、过氧化氢、唾液酸检测方面的重要作用。

报告中,三位老师旁征博引,用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和感染着在座的师生,期间大量的实例辅助,使报告会更加生动形象,报告中师生报以阵阵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师生进行现场提问,三位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激励大家脚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担负起化学人应有的使命,为化学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背景介绍

王爱勤,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主任,甘肃省和江苏省凹凸棒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黏土矿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1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中科院特聘研究员,2017年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材料科学与技术奖。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99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年在日本作JSPS高级访问学者。担任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and Design等5个国外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中国科学院、江苏省科技支撑和甘肃省科技支撑等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榜单前5位,入选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工程学领域榜单,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42件;获省部级成果奖10项。

张海霞,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0年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3月-2002年6月在比利时自由大学生物医学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韩国朝鲜大学药学院交流访问。2004年6月荣获第三届“兰州大学教学新秀奖”一等奖;荣获兰州大学2005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以及2009年兰州大学“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荣获第12届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入选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2014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甘肃省2016年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7年BCEIA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科研方向包括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样品前处理新技术的开发、药物载体的制备、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李慧慧,博士研究生。2013年6月获得兰州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进入兰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师从张海霞教授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