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一日一星】张占辉:用专业精神引领学生 用创新精神激励学生

发布时间:2020-11-25   浏览次数:0

张占辉,现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与可持续化学团队负责人,1965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85年7月参加工作,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6年获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2019年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一、坚持学习,不断进取

作为一名教师,张占辉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平时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争当自觉学习的模范,执行政策的模范,服务师生的模范,爱岗敬业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虚心向同行请教,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2016年被评为河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模范教师。

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校情、学情、师情,张占辉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入手,大胆地探索自己的教学之路,把教书和育人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他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积极承担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用心感染,合理引导。使教学科研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近年来指导了60多名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课题,从课题选择、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认真指导,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的本科生科创作品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4次获奖,多次获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刘红霞和王书霞的作品“葡甲胺催化合成吡喃并吡唑衍生物”入选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这也是我校作品首次入选该年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多数学生考取了名校的研究生,也为我校争得了荣誉。由于在指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获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张占辉始终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动手能力为重点,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学生身上。自研究生选好导师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关心他们各方面的成长,既注重扩大学生知识面,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尤其注重研究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科研选题、实验过程、论文写作等环节对每个学生精心指导,培养他们科研工作能力。对学生提交的论文,从选题科学性、摘要概括性、图表规范性、数据真实性、参考文献完整性,以及英文表达方式、文章框架设计与逻辑关系、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都认真审阅与修改。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积极和他们讨论,鼓励他们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丧气,实验做不好不要紧,要在失败中总结才能成长,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乐趣。除了在业务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品格。经常搜集一些老科学家、回国留学者的先进事迹,教育鼓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报效祖国。在学术道德上,还常举一些弄虚作假的反面典型来警示学生,同时根据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的研究生获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1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华藏奖学金6人。毕业的30多名研究生,部分已成为单位骨干,还有多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获得河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三、潜心钻研、成果显著

怀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研事业,张占辉始终站在学科最前沿观察新的动态,研究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成果。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围绕绿色合成化学和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发展了一些选择性较好、反应效率较高的新型有机化学反应。提出了磁性纳米催化剂的设计思路,把设计合成的功能化磁性纳米催化剂应用于C-N、C-O键的构建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中,制备了具有重要用途的取代胺、偕二过氧醇、β-过氧醇、吡咯等化合物。这些催化剂通过磁性分离可实现重复使用,解决了催化剂催化效率和回收等问题;开展了多组分一锅反应的设计,用简单的原料经过三个以上组分一锅反应合成了一些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该方法避免了中间体的分离,为合成具有多骨架结构的化合物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途径;发展了在环境友好溶剂如水、聚乙二醇、低熔点溶剂等环境相容性的溶剂中的有机化学反应,避免了有害有机溶剂的使用。上述工作在Green Chem.和J. Catal. 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6300多次,为我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 的学科提供了支持。为此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担任《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Current Organocatalysis》、《煤炭与化工》等杂志编委,80多种SCI期刊审稿人,获2018和2019年度“Publons同行评议奖”。

(供稿: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